画骨传神凝笔意,墨彩成韵见文心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大型文化节目《大师列传》(第五季)《戴敦邦:画骨传神 墨彩成韵》将于7月20日在总台央视科教频道(CCTV-10)21:50档播出博远策略,央视频、央视网同步上线。
本集聚焦著名中国人物画家、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戴敦邦先生的艺术旅程。他的艺术启蒙来自老上海城隍庙的民间艺人,成年之后得到多位漫画大师指导。他工写兼长,多以古典题材及古装人物入画,在中国文人画意境当中注入了民间审美意趣,形成了质朴、凝练、深沉、厚重的创作风格。
巷陌启蒙 艺苑初探
1938年,戴敦邦出生于江苏镇江的一个普通人家,后来随家人来到上海,在老城厢的弄堂里长大。城隍庙的戏曲、街头艺人的杂耍和民间巧匠制作的工艺品,都是戴敦邦儿时接收到的最初的艺术滋养。
1956年,戴敦邦从上海市第一师范学校毕业,后来进入儿童时代社从事插图工作。在儿童时代社工作期间,戴敦邦有幸接触到了张乐平、程十发等前辈,并虚心向他们请教学习。在先生们的鼓励、帮助和教诲下,戴敦邦迅速成长起来。
红楼情长 水浒聚义
1977年,戴敦邦在外文出版社的邀约下,为杨宪益、戴乃迭夫妇的英译三卷本《红楼梦》创作插图。借此机会,他结识了周汝昌、阿英、启功等一批红学专家和文化名家,也因此结识了从上海走出来的蔡若虹、华君武、叶浅予等美术界前辈。
1979年,戴敦邦跟随中国美术家协会到西北地区采风。这趟西域之旅让戴敦邦找到了毕生努力的方向——要做个纯粹的民间艺人,传承中国传统的造型艺术。
1994年,当时中央电视台电视剧《水浒传》的摄制组力邀戴敦邦担任剧中人物的造型总设计。最终,戴敦邦创作出一百八十六个人物形象,共两百多幅不同的人物造型。画像准确传递出人物的性格和神情,展示了人物的身份和技艺,为导演遴选演员提供了参考。
2000年,《戴敦邦新绘全本红楼梦》出版发行,不仅受到大众的一致好评,更荣获第十三届中国图书奖。从那以后,戴敦邦的“红楼”画笔再也没有放下,将《红楼梦》绘画推向了一个高峰。
薪火相传 融会贯通
2010年,戴敦邦应邀创作百幅辛亥革命题材画作。就在戴敦邦完成这批画作后,他常年充血的右眼彻底失明了。尽管如此,戴敦邦却不以为意,仍然坚持创作,孜孜不倦地探索心中的中国派头,民族精神。
戴敦邦常说:“只要老百姓从我的画能看懂原著,那么我的任务就完成了。伟大的是古代文学名著,而不是我戴敦邦。”他认为,“尽管自己已步入人生的晚年,但我深深感到,如今赶上了一个好时代,民族文化在年轻人群体中得到广泛呼应,文化自信日益彰显,我感觉要抓住这样的时代机遇,让中华文化的影响走出去,走上国际舞台。”
让我们随着戴敦邦先生的墨韵步入古典传奇,在他笔下顾盼生姿的人物中,感受古典文学的精髓与当代笔墨的深情对话。
敬请关注
科教频道(CCTV-10)
7月20日21:50档
《大师列传 | 戴敦邦:画骨传神 墨彩成韵》
益丰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